读东野圭吾《放学后》
一位性取向为同性的好朋友曾经把写的小说拿给我看,小说情节里有一位教授画他的女学生,我说考虑这位教授的形象,这种行为并不是特别妥当,而他大概是说这平淡、正常且美好。这件事与这篇小说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关联,但却很自然地浮现出来。
《放学后》无疑描写了一个很敏感的话题。
从看到第一人称的“我”站到女学校的讲台上,再加上后续的一些情节描写,我慢慢想象我站在同样的位置,发表一些很“酷”的言论。我说,当一个成年男人看到年轻、美丽且热情洋溢的女学生,尤其是那些穿着比较开放、举止偏向成熟的学生时,能努力控制自己不去产生龌龊的想法,不去做出令对方不适的言行,不乘人之危,也便算是正人君子了。我还开玩笑,如果你们谁穿得火辣,就也要承担被浮想联翩的风险,如果我表面上仍然举止正常,说明我的自我控制还算成功,但难保我心里不会偶尔冒出一些不合规则的想法。
我们现在提倡“穿衣自由”,但自由的风险是需要各自自己去承担的,某些下流的眼神固然可恶,社会需要去改变,但在某个时间点下,它们或多或少的存在仍然是某种事实。
对于我这种人来说,如果某个人穿得特别惹眼,我就需要去尽量转移我的视野,避开她所存在的区域,因为我无法保证自己能够以随意、正常的眼神和表情来看她,假如说偶尔不小心转过脸去扫了一下,对对方来说,也许就会特别的可恶和龌龊,甚至不如那些大胆欣赏的家伙。
在这个问题上深究下去肯定是要没完没了的了。如果真成了一名女学校的老师,大概这些也都会习以为常,很少会再去纠结。
《放学后》讲述故事的手法是顶尖的,给人带来的通篇体验是极度接近完美的,但仍然有一些可能仁者见仁的缺憾之处。
最明显的,是偶尔掺进去的妻子的线路,打掉的孩子,红润的脸和躲藏的电话。尤其是,在主线故事结束后,突然补进一个出轨的妻子伙同第三者杀害自己的小说结尾,虽然是对之前埋下的这些细节的回应,也给了“我”一个“完美”的结局,但单纯从故事的角度则显得突兀,而如果从思想的角度来看就更奇怪了,如果说女学生们因受辱杀害老师还让人能够“理解”,“出轨妻子弑夫”则几乎完全不符合社会主流观点,这样突兀的结尾,甚至不得不让人怀疑作者对男女关系的态度。
其次是,对“我”的人物描写是不完整和矛盾的。为了塑造氛围,作者描写了“我”的种种奇怪的想法和感情反应,加上逼迫妻子打掉孩子、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这些行为,不觉让读者思考藏在第一人称这个面具背后的“我”的真实形象,结果真相揭露时,主线剧情竟然与“我”是完全无关的,让人大失所望。当然,这些都可以用“不负责、表面温柔的丈夫最终被妻子杀死”来交代,用“立体的人物形象”来解释,但在主线故事中,“我”仍然太完美了,照顾学生,追查案件,反而像一个无辜的侦探。
其他的还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,比如,“我”在前期表现出的推理能力极差,结尾又突然揭露真相;惠子密谋完美谋杀,过分成熟,前期的人物形象、情绪等的描写对这样的结局来说铺垫过少。当然,这些确实都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,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可能是完美的,总要有某些地方为了更好的目的而牺牲。
《放学后》的确是一部优秀的小说。开头添加、结尾解开的密室推理与故事的结合恰到好处;所谓女学生们对“美丽、纯粹、真实的东西”的追求让人大有感触;对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的描绘给了读者绝妙的代入感,等等种种。所有这些,结合最关键的——小说塑造的奇特情绪氛围,给了读者一段接近完美的阅读体验。
————分割线————
昨晚读完的时候感概万千,草草写了一些文字后太晚就睡了,今天看了两篇福尔摩斯,所有的情绪似乎又都消散了,连剧情仿佛也都不记得了。
本来也还准备忏悔下我这个“单身且多情的老狗”(这是我原本便准备用的词汇)如何会“对未成年女学生情节感兴趣”,当读到相应情节的时候,又想象要怎样去关怀和体贴叛逆的阳子,怎样向她道歉并劝她走出阴影,当真相大白,惠子强撑着倔强的时候,又想要怎样去帮助她们走出甚至忘掉这件事,回归人生的正轨;忏悔脆弱而叛逆的阳子和大方成熟冷静的惠子怎样让我触动和“怜爱”。
我想象自己以老师的身份对学生说,等你们长大一些,结识了更优秀的同龄人,回过头来看,也许会发现当初自己所迷恋的“成熟人士”实在不过如此,甚至面目可憎。
(我都这么坦诚了,我想大概我还算是一个正人君子。)
但我到底还是个懒人,本来也是要潦草的写几句感慨,吐槽一些失望,表达一下对通篇绝佳体验的震撼之情。过了一夜,就更不想写了。
简单的说两句,就这么着吧,结束结束。
有一次去母校重拾美好记忆,回程去开车的时候遇到校内问路的靓丽女同学在等车,问了一嘴顺路同行,畅聊一路无欲无邪,临别再见心无挂碍,大概就是人生只如初见,也无风雨也无晴,挺好的记忆了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