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本书,读到结尾平静了一些,但我仍然得说,它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。

不知道是作者本身价值观的问题,还是他沉浸到创作情节时犯了一个错误,导致这本书简直没法看。

究竟是何种想法,会让作者认为,在主人公做出“为了几千日元帮陌生男人给唯一关心自己的女生下药”这样的事情之后,读者们仍然同情他的遭遇,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成长和变化,仍然会设身处地地感受小说的情绪?

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在相当的遭遇之后变得冷酷无情,变得敏感懦弱,甚至变得阴险下流一副小人模样,但到主人公这般的行为,不要说比不上他的杀人犯哥哥,甚至连人都算不上,所谓虎毒不食子,是相似的道理,这样的人物已经丧失了被社会原谅和接纳的资格,更不配得到读者的同情。

查看全文

一位性取向为同性的好朋友曾经把写的小说拿给我看,小说情节里有一位教授画他的女学生,我说考虑这位教授的形象,这种行为并不是特别妥当,而他大概是说这平淡、正常且美好。这件事与这篇小说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关联,但却很自然地浮现出来。

《放学后》无疑描写了一个很敏感的话题。

从看到第一人称的“我”站到女学校的讲台上,再加上后续的一些情节描写,我慢慢想象我站在同样的位置,发表一些很“酷”的言论。我说,当一个成年男人看到年轻、美丽且热情洋溢的女学生,尤其是那些穿着比较开放、举止偏向成熟的学生时,能努力控制自己不去产生龌龊的想法,不去做出令对方不适的言行,不乘人之危,也便算是正人君子了。我还开玩笑,如果你们谁穿得火辣,就也要承担被浮想联翩的风险,如果我表面上仍然举止正常,说明我的自我控制还算成功,但难保我心里不会偶尔冒出一些不合规则的想法。

查看全文

北风 吹来了新雪
树将它留住
装点自己

他的枝
枯冷而干燥
瘦瘦的

春天还未来
他还要将他的生命饱藏

等一会儿
也许
等很久

雪搭上了他的肩
阳光 晒化了一层
风 又添上一层

他想
贴着他的肌肤的
大概 仍是最初的雪

楼上的小女孩给了小侄子一只小鸡。

把它养在纸箱子里,小侄子常领着小伙伴来看,欢喜地吵闹。几天后失了兴趣,渐渐得不再关注。

妈照料着它,给它芝麻,水,每天给它换垫纸,后来说是可以吃米粒。

查看全文